1912年11月,林同棪出生在福州城内乌石山下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原名林同棪,后接受老师茅以升先生的“既好懂,又代表棪黄子孙”的建议,将“棪”改为“棪”。他的祖籍是福州福清的东瀚乡云庄北窗,一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北京。在北京汇文中学念书,成绩是全校**名。十四岁时就考进当时的**高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唐山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在唐大学习期间,他每试必冠,是时任校长茅以升和孙宝琦教授的得意门生。
1931年他十八岁时大学毕业,同年,林同棪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得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当时的美国建筑界。林同棪硕士毕业后曾一度留校任教。其间,他走出校门,到过旧金山、芝加哥、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地,考察了许多展览和建筑,尤其对各国的桥梁十分感兴趣,一一拍照后留存,为日后研究积累了资料。
1933年他二十岁时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硕士学位。
1933年到1946年,林同棪曾担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工信公司总工程师以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
林同棪先生著书丰硕。他所著工程书籍共有三本问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房屋与桥梁系统》),都已译成欧、亚各文,风行世界。特别是1956年他完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好教科书之一,被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全世界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林同棪先生以桥为纽带,对世界充满博大的关爱。他曾经告诉Mark Ketchum,他对桥的钟爱源于他希望能够聚合人类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成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家园,而桥是**佳象征物。冷战中期,他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横跨白令海峡大桥方案,这座大桥试图将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相连接。他借1986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领奖的机会,将十六页的设计方案提交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林同棪先生称之为“国际和平之桥”,他说:“这座桥将会告诉世界人民,人类的能力和技术可以被更好地投入到建设而不是毁灭亚星游戏(中国区)·集团官网的家园和财富上去。” 里根为此称赞林同棪先生说:“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不仅跨过了科学与艺术的壕沟,还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隔阂。”林同棪先生一生热爱世界和平,追求人类幸福,也深深地热爱他的祖国,尤为骄傲的是,他在80年代中期就向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提出了建造连接上海和浦东的大桥和开发浦东的方案,并在1989年获得了邓小平的首肯。现在,已有10座连接上海和浦东的桥梁与隧道,并有6条正在规划。今天上海浦东的繁荣也有着这位杰出华人科学家不可或缺的贡献。
林同棪先生曾对美联社的记者说:“花无数的钱制造威力无比的炸弹和其它武器,不到十年它们就落后了,你不得不抛弃甚至销毁它们。亚星游戏(中国区)·集团官网建造大桥吧,因为她是永恒的!”
20世纪冷战中期,长期秉持世界和平理念的林同棪设计的从阿拉斯加至西伯利亚的白令海峡大桥“世界和平桥”,表达他对改善美苏关系的强烈愿望。对于林同棪来说,桥梁不仅是连接两块有形土地的实体,也是连接两种文化和政治的象征。
林同棪去世前,以91岁高龄每周一次自行驾车去旧金山办公,他的**后一个设计计划书是为南宁设计的南宁大桥,这个“不对称拱形桥”设计是迄今**的同类设计。
林同棪教授曾任美国中央政府,加州省府及各大公司的工程顾问,他所计划和设计的公路、铁路以及高楼大厦,各式桥梁,遍及**、亚洲及南、北美洲,不胜其数。
他的两项杰出的建议,一是用80公里长的桥梁跨渡柏林海峡,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以联合两半球;另一项是联接欧非两洲的直布罗陀海峡大桥,均获世界之赞誉。
半个世纪以来,林同棪教授除了教学之外,他及他的公司还设计修建了一系列壮观、独特的伟大建筑,如:
新加坡40层工商联合大厦,首创使用后张法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18层的美州银行大厦,在1972年中美洲大地震中安然无恙,鹤立鸡群(马拉瓜市区万座以上高楼尽悉震毁);
哥斯达黎加跨越深谷的倒挂式悬索桥,世界首创,开建桥业风气之先;
由林同棪及他的公司设计修建的工程项目出现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的封面上已有十次之多,是其他任何工程单位所没有的。
林同棪教授是**个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的美籍华人,他也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曾获得中、美、及香港的四个名誉博士学位,他还被**的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