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桥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50-2011)规范明确规定公路桥梁应考虑以下三种设计状况及其相应的极限状态设计:
1、持久状况:桥涵建成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短暂状况:桥涵施工过程中承受临时性作用(或荷载)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必要时才作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3、偶然状况:在桥涵使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罕遇地震的状况。该状况桥涵仅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二、材料方面新规范改变了材料强度的取值原则,材料品种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作了调整:
三、桥梁计算的一般规定新规范增加了箱形截面梁在腹板两侧上、下翼缘的有效宽度bmi的计算方法。
1、新规范在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中,根据桥涵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三个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进行设计,桥梁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分别取用1.1、1.0、0.9。
全面改进和补充了受弯构件正截面与斜截面的承载力计算内容。增加了桥梁结构重要性系数,取消了混凝土安全系数及钢筋安全系数;补充了变高度连续梁和悬臂梁截面强度的设计公式;将原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两项和(混凝土和箍筋分别抗剪)公式,改为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相同的两项积(混凝土和箍筋共同抗剪)公式。
全面改进和补充了受拉构件正截面抗拉承载力的计算,增加了桥梁上构重要性系数,取消了混凝土安全系数及钢筋完全系数。
增加了桥梁结构重要性系数,计算纯扭构件抗扭承载力时,原规范未考虑混凝土的抗扭作用,新规范对此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引入了矩形和箱形截面受扭构件的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的概念;另外还增加了矩形、箱形截面剪扭构件抗剪扭承载力的计算以及其它各种截面形式(如T形、工形、带翼缘箱形截面等)受扭构件的计算方法。
6、新规范补充了构件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新规范规定桥墩与扩大基础交接处及基础变阶处需进行抗冲切承载力验算。
改善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抗裂限值、裂缝宽度、挠度和构件刚度的计算方法;完善了预应力钢筋预应力损失的计算,特别对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驰和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产生的应力损失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
1、组合式受弯构件的作用(或荷载)效应应分别按现浇混凝土层达到强度标准值前后两个阶段进行计算。
3、新规范增加了桩基承台方面的计算;增加了承台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及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等方面的计算;另外新规范规定承台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验算,在承受局部荷载的部位应进行局部承压承载力的验算。
4、新规范对桥梁伸缩装置的材料及其成品的技术要求作了规定,对伸缩装置的选择及施工安装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补充完善了钢筋**小锚固长度,受拉钢筋端部弯钩长度,钢筋焊接或绑扎长度。
(3)新规定还补充完善了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小配筋百分率的要求。对受压构件的**小配筋率,新规范适当将原规范的0.4%提高至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C50及以上时,提高至0.6%。
(2)详细描述了整体式斜交板及预制斜板内的钢筋布置,特别补充完善了钝角部位钢筋及分布钢筋的布置。
(3)补充完善了铰缝构造要求及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结合板的构造要求。
(3)预制T形截面梁的桥面板横向连接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整体连接,主钢筋可采用环形连接,预制T形截面梁的横隔梁连接宜采用现浇混凝土整体连接。
(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应采用混合配筋,位于受拉区边缘的普通钢筋宜采用直径较小的带肋钢筋,以较密的间距布置。
受压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小直径、**小净距、**大净距分别参照原规范规定,**大配筋率系考虑到构件配筋率过大会影响混凝土浇注质量,增列了此项,规定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